2021-04-10 14:35:48
酒的起源时间距今已经有几千年之久,所以酒文化在中国历史中有着非常厚重的底蕴,关于酒的一切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
古代的豪放人士都爱酒,如那武松打虎之前狂饮十八碗酒,走路却丝毫不慌。武松真的那么能喝吗?为什么古代那么多人都号称千杯不倒?古代白酒度数到底有多高?古人酒量真的有那么好吗?
古代的酒度数有多高?
跟着中国的历史去细究中国的酿酒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在中国五千年的酿酒史当中,有那么四千多年都是黄酒在占据着支配地位的。
说起这个黄酒,我们大概知道的比较出名是应该就是绍兴的女儿红,山东的即墨老酒,江西的封缸酒,福建的沉缸酒,客家酒酿等等。
黄酒属于是发酵酒,大致起源于商周时期,是以酒曲复式发酵法酿制,根据选择的谷物的不同,黄酒的酒精度数低的在5°左右,而酒液浓度最高的也不超过20度,味道鲜甜醇和,其实现在我们比较多是将黄酒作为料酒使用了。
在元代以前,就是到南宋为止的酒都是发酵酒,度数最多不高过二十度,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发酵后就过滤而得。
故有"李白斗(十升)酒诗百篇","绿蚁新醅酒"之类的诗句,像武松过景阳冈喝的那十八碗酒都是二十度以下的,甚至是十几度左右。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
为什么感觉古人喝酒都是千杯不醉?
比如《水浒传》中的武松,在打虎后,街坊邻居为他送行,武松喝了那么多碗酒却没醉,这真的是因为古代人比现代人酒量大吗?
其实不然,我们只看到了古人喝很多酒,没注意古人喝的酒的度数,古代的酒和我们现在的啤酒和米酒的度数差不多。
古代的酒大都是酿造酒、发酵酒,一般最多十几度或者为10度以下的酒。直到宋代,酒的度数才提升了一点,但也没有达到现代白酒的度数。古代酒的浓度大幅提高是因为在北宋以后,辽、金、元等政权时期出现了蒸馏酒。
因为他们世代居住在北方草原,气候寒冷,必须喝高浓度的酒才能保暖,自此中国酒的度数得到了提高,因此在元、明、清的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就没有像水浒那样一口酒喝十几碗的场景了。
史料记载中有很多有海量的名人,比如著名的诗仙李白,他的酒量就很大,从史料记载上来上来看。但是,他喝的酒角的度数顶多只有十度,无法跟现代白酒50多度,甚至于更高度数的酒进行对比。故而,古代人所说的千杯不醉,就是喝的这种低度酒。遇到能喝啤酒的,几个人就能喝百多瓶,千杯不醉非难事!
所以说并不是历史上古人的酒量真的很高,而是因为古代的酒的度数比较低。所以造成了许多历史上的名人酒量很高的现象,也有了古人的酒量真的很高的错误认知。
来源:消费评论网
推荐阅读
文章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